创世记
读经示范

« 第二十三章 »


叁、耶和华的呼召 十二1~五十26

一、第一方面-亚伯拉罕的经历 十二1~二五18

4、活在与神的交通中 十八1~二四67

i、撒拉的死与埋葬 二三1~20

(问:亚伯拉罕选择什么样的坟地埋葬撒拉?其意义为何?)

*6节【我主请听,你在我们中间是神的王子,只管在我们最好的坟地埋葬你的死人;我们没有一人不容你在他的坟地埋葬你的死人。】

*6节注1【亚伯拉罕把撒拉葬在最好的坟地。他注意他和他的子孙埋葬之地,过于注意他在地上居住的帐棚。他关心将来,过于关心现今。这是因他认为自己在地上是客旅和寄居的,在仰望永久的城和更美的家乡。】

(问:亚伯拉罕为什么选择麦比拉洞为埋葬撒拉的地点?其属灵意义为何?)

*23:8~9【对他们说,你们若有意叫我埋葬我的死人,使她不在我眼前,就请听我的话,为我求琐辖的儿子以弗仑,把他田地尽头那麦比拉洞给我;他可以按着足价卖给我,使我在你们中间得着一块坟地。】

*9节注1【希伯仑位于南边的别是巴和北边的耶路撒冷之间。因此,希伯仑不仅是与神交通的地方,也是通往耶路撒冷的路。就属灵的意义说,在希伯仑的麦比拉洞,撒拉埋葬的地方,乃是通往新耶路撒冷的入口。】

*9节注2【(麦比拉洞)意,成双,双重。亚伯拉罕和撒拉,以撒和利百加,以及雅各和利亚这三对夫妻,都葬在麦比拉洞。亚伯拉罕、以撒和雅各的名字,组成复活之神的神圣称呼。】

(问:亚伯拉罕最后用四百舍克勒银子,得到哪些产业?田地在圣经里有什么意义?)

* 23:17~18【于是,在幔利前的麦比拉,以弗仑的那块田和其中的洞,并田间四围的树木,都定准归与亚伯拉罕为业,乃是他在出入城门的赫人面前买妥的。】

* 23:9注1【…麦比拉洞在田地尽头,那里有许多树木。田地是生长生命的地方;因此,田地含示复活。亚伯拉罕不是把撒拉葬在死亡之地,乃是葬在生命之地,满了复活的地方。】

【本章思路】

在二十二章的末了,亚伯拉罕、撒拉和以撒住在别是巴,他们是住在立约的井和垂丝柳树附近。这是召会生活的小影,因为召会生活总是在活水井和垂丝柳树旁。忽然,本章的开头告诉我们,撒拉死了。但亚伯拉罕注意坟地过于帐棚。本章是以坟地为中心,并且详细记载购买坟地的事。本章用了二十节之多描述亚伯拉罕如何费时、费力、费财、甚至一再下拜,来取得一块坟地。这段充分且清楚的记载坟地在那里,为谁所有,如何购买,以及亚伯拉罕所付的代价。虽然亚伯拉罕、撒拉和以撒住在别是巴,但撒拉死了是葬在希伯仑,就是与神交通的地方。撒拉被葬在最好的坟地,在希伯仑的麦比拉洞,就属灵意义说,乃是通往新耶路撒冷的入口。照着亚伯拉罕的领会,撒拉的死就是进入复活的门。亚伯拉罕没有轻忽这事。他可能多少轻忽他的帐棚,但他不轻忽妻子的坟地。他用四百舍客勒银子向赫人以弗仑买了一个带着田和树的洞。亚伯拉罕是把撒拉放进生命之地,就是满了复活之地。她埋葬的洞是在田头,附近有许多树木,满了复活的盼望。本章不是论复活的一章,乃是论进入复活之门的一章。


主日读经示范─创世记第二十三章

【事实问答】

叁、耶和华的呼召 十二1~五十26

一、第一方面-亚伯拉罕的经历 十二1~二五18

4、活在与神的交通中 十八1~二四67

i、撒拉的死与埋葬 二三1~20

(问:撒拉享寿多少岁?)

*23:1【撒拉享寿一百二十七岁,这是撒拉一生的岁数。】

(问:亚伯拉罕选择在什么样的坟地埋葬撒拉?)

*23:6【我主请听,你在我们中间是神的王子,只管在我们最好的坟地埋葬你的死人;我们没有一人不容你在他的坟地埋葬你的死人。】

(问:在九节,亚伯拉罕向赫人要哪个地方来埋葬撒拉?)

*23:9【把他田地尽头那麦比拉洞给我;他可以按着足价卖给我,使我在你们中间得着一块坟地。】

(问:亚伯拉罕得到的这块地,值多少银子?)

*23:14~15【以弗仑回答亚伯拉罕说,我主请听。值四百舍客勒银子的一块地,在你我中间还算什么呢?只管埋葬你的死人罢。】

(问:十七到十八节中看见,亚伯拉罕最后得到哪些产业?)

*23:17~18【于是,在幔利前的麦比拉,以弗仑的那块田和其中的洞,并田间四围的树木,都定准归与亚伯拉罕为业,乃是他在出入城门的赫人面前买妥的。】

【圣经学习单】

1、我在你们中间是(    ),是(    ),求你们让我在这里得着一块(    ),我好埋葬我的死人,使她不在我眼前。(二十三4)

2、把他(    )那(    )给我;他可以按着足价卖给我,使我在你们中间得着一块坟地。(二十三9)

3、此后,亚伯拉罕把他妻子(    )埋葬在迦南地(    )前,(    )里。(幔利就是(    )。)(二十三19)

 

【学习单答案】

1、外人,寄居的,坟地。2、田地尽头,麦比拉洞。3、撒拉,幔利,麦比拉田间的洞,希伯仑。


选用诗歌:

祷读经节:二十三4,9

选读注解: